舍近求遠互聯網海外上市潮15年未退
4月17日的晚上,新浪(47.07, 0.50, 1.07%)CEO曹國偉一邊對記者感慨著“市場環境不好”,一邊卻寧愿下調發行量、將微博(18.43, 0.01, 0.05%)以最低的17美元定價上市,也一定要“逆風而上”。
而微博上市首日大漲19.06%的消息,或許也讓在上市當晚,連發多條信息關注微博上市動態的觸控科技(滾動資訊)創始人陳昊芝長舒一口氣。
因為兩天之后,觸控科技正式向美國證監會SEC公開遞交了IPO申請。
如果從中國互聯網“第一股”中華網1999年在納斯達克(4846.62, 79.84, 1.67%)上市時算起,中國互聯網企業“不遠萬里,赴美融資”的這條路已經走了15年。
即使美國資本市場科技股頻頻寒流,即使有責備華爾街不懂中國互聯網的公司陸續退市,即使國內配套文件的制定逐漸完善,IPO開閘在即,仍難阻擋中國互聯網企業爭先恐后赴海外上市的熱情。
但良禽擇木而棲。除卻有海外投資背景和架構運作模式等原因,優秀互聯網公司的“出走”,其實正是它們對國內外資本市場“用腳投票”,其中,既有來自海外市場的吸引力,也有現實的無奈。
在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看來,在全球化時代,誰對生產力好,生產力就跟誰走。不善待生產力者,生產力就會“誓將去汝,適彼樂土”。中國互聯網優秀企業集體到海外上市,就是一個最生動的例子。
“從投資角度總結,互聯網這種生產力的特點,不像傳統的資源型企業和大型企業,充滿不確定性;它是輕資產,表現為無形的本事與頭腦;以及低負債率的財務特征和復雜的股權;而它的盈利不靠固定資產或凈資產,而靠智力資產;與此同時失敗率特較高。而我們的生產關系和投資體制,顯然不適應這種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苯嫫秸f。
雖然目前創業板對上市的企業的財務要求更加寬松,但創新型企業虧損的財務狀況幾乎不可避免——即使如微博、阿里巴巴(滾動資訊)和京東(滾動資訊),恐怕都難以達到創業板“一年盈利”的準入標準。
這也讓全國人大代表、深圳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宋麗萍在兩會上對記者感慨:“當當網(7.08, 0.04, 0.57%)、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還是會選擇去海外上市,這就值得我們反思,創業板規模還不大,無論規模、質量都處在關鍵的發展時期?!?/p>
而在IT評論人士洪波看來,國內的上市條件是面向盈利企業的,面向成熟的、長期盈利的企業,卻并不太鼓勵創業型、風險型的企業去上市?!皳Q句話說,國內更多地把資本市場當成一個給所謂的成功企業提供融資渠道的方式,而不是拿資本市場來支持新興的、高技術企業的早期發展?!?/p>
事實上,優秀的互聯網公司選擇去哪里上市,這只是一個結果,更重要的在于資本市場是否支持互聯網這類創意型的、風險型的模式。
而優秀的互聯網企業并非想走。早在2009年,騰訊(158.2, 0.90, 0.57%, 實時行情)創始人馬化騰就對記者表示,一直在考慮回歸內地A股市場,但不會積極促成,等政策明朗時才會考慮,期待有1~2家公司的先例作為參考。
而在2010年~2011年,百度(189.84, 4.67, 2.52%)CFO李昕晢也多次對記者表示,“百度非常愿意回歸國內A股市場”,以讓中國的投資者有機會投資百度股票,但是具體細節還得看國際板的細則。
而直到2014年的兩會期間,李彥宏又對記者提起了這個“已經提了多年的事”。
“其實從全球資本市場的發展歷史來看,絕大多數公司都是在母國上市的,很多公司也同時在其他國家的資本市場上市,但真正的交易量、影響力都是在母國。百度上市以后股價上漲了90倍,國內的股民無法享受到我們的高額回報?!崩顝┖暝趦蓵蠈τ浾哒f,“不是我們不想在國內上市,我們符合不了在國內上市的條件?!敝茍D/張逸俊